崇阳洪下脚盆鼓与赤壁脚盆鼓同根同源、一脉相承。是当地人民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礼仪习俗活动中被广泛使用的打击乐器。除了大小与当地人的脚盆有区别外,形似脚盆无异。单面蒙皮,绘以太极八卦、鸟兽虫鱼、龙凤蝠鹿、故事传说等图形于鼓面。
史料记载,其历史背景便是赤壁之战时,周瑜动员和组织驻地耕战合一的八大乌堡积极参与对魏作战,擂鼓助威。在其后的演变中,尽管演奏场合得到了扩大,但其“脚盆”型制却一成不变,形成具有高度认同的传承遗风。
崇阳民间,脚盆鼓一般应用于祭祀活动,如祭城隍神、祭文昌帝君、打鼓救日、打鼓救月等;劳动生产活动,如栽田、挖山、挖地、薅草等;游艺活动如舞龙灯、划龙舟等;地方生活习俗活动,如送祝米、赶野猪、打鼓救鸡等。
脚盆鼓演奏曲牌多种多样,如《龙绞柱》、《卧龙鼓》、《赤壁鏖兵》等多达八十多种。
崇阳洪下脚盆鼓经历了一个由击木至击盆的孕育期,由击盆到击鼓的转换期,由击鼓到定型为脚盆鼓的成熟期,再由脚盆鼓走向适合多类型场合表演的艺术发展期,并形成各种不同场合的丰富演奏曲牌,历时长达3000多年。脚盆鼓主要的价值就在于区别于中华其它鼓类的稀有性,尚有“一丁一鼓”传承遗风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