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宗伊

家世显赫:父子四进士

汪宗伊祖父汪藻,举人,赐资政大夫;生父汪文明,举人,曾任四川彭县知县:叔父兼养父汪文盛,正德辛末年(151)进士,累官云南巡抚兼安南总督。他的哥哥宗元、宗凯郁先后高中进士,分别任通政史、尚宝卿;弟弟宗召,举人,候选知州。声震退迩,传为佳话。

汪宗伊出生于这样一个书香官宦世家,受家庭环境熏陶,自小天资聪颖,好学上进,小小年纪,就已博涉经史名作。明世宗嘉靖初年( 1522),汪文盛出任福州地方长官,建三山书院,梓两汉经史,大兴教育文化事业,13岁的宗伊亦随父读书。有一次,聆听父亲及其友人谈文论理,旋即援笔成文,笔调新奇,言近旨远,满座皆惊,嘉赏不迭。其父更是欣喜不已,赞赏有加。此后,每逢客人谈及儿子,总是说: “老夫不逮也。”甚至大胆预言:“吾儿必魁楚士!”嘉靖十三年甲午( 1534),宗伊“应省试为第一人” ,成为楚土之魁,印证了父亲的预言。

任知县:慈爱有加

嘉靖十九年( 1540),宗伊知浮梁(今修水)县。其时境内时罹水灾,闹饥荒,许多灾民为了生存,铤而走险,迫为强盗。一次遇衙役抓到盗民100多人时,宗伊却潸然泪下,痛心地说:“我的百姓为了 暂且免于饥饿,甘冒死罪为盗贼,这是多么令人悲伤的事啊!”于是将这些人全部释放回家。当年秋天征收赋税时,宗伊请报上司,提出五条救灾措施:绝常例、禁包揽、革加头、省自运、复带征,废除一些侵害百姓利益的成法,重新核定各种税费,分里甲征收,并在县衙门口张榜公布,以示监督。从此,浮梁百姓不再饱受横征暴敛之苦,生活渐有起色。第二年,境内黎民丰稔有余,昔日盗民改邪归正,安居乐业,社会环境日趋良好,民风复归纯朴。

任兵部郎中:勇斗严嵩父子

因为宗伊在浮梁县的显著政绩,朝廷诏其至兵部主政,历员外郎署郎中。此时正值严嵩、严世薯父子擅权,在朝中结党营私,贪赃枉法,陷害忠良。许多没有骨气的大臣迫于权势,纷纷投靠严氏父子。但宗伊刚正不阿,坚持节义,严党多次诱惑拉拢,均屡被他拒绝。嘉靖三十二年(1553),汪宗伊坚定支持兵部武选司郎中杨继盛慷慨上《请诛贼臣疏》,请求世宗诛杀严氏父子。而后杨继盛被严嵩诬告人天牢,宗伊怒发冲冠,欲挂冠归里,以示抗议,许多忠良相劝,才罢此念想。

在皇帝讯问严嵩之孙严鹄假报一人自斩七首的军功一事是否属实时,宗伊据实以告,“执论不屈” 。严氏父子听闻此事,恨之人骨,于是设计罢免宗伊。宗伊闻讯大喜:“这正 合我的意愿啊!”当即辞去官职,带着家人离京回乡。

万历皇帝评价:位跻八座,望著三朝

明穆宗隆庆四年( 1570),汪宗伊出任南京吏部郎中。1573年, 明神宗朱翊钧即位,改元万历。宗伊升任光禄寺卿,出任应天府尹。不久,升任大理寺卿。后来,万历皇帝为了整顿仓场积弊,三次任命他出任户部尚书,总督仓场。万历皇帝对于这位老臣十分敬爱,多次赐他金帛、绸缎、玺书,以示褒奖,还常常在群臣面前称赞宗伊忠心耿耿,勤劳王事。万历万历皇帝十七年(1589)三月两敕谕祭,论定“惟卿行履端方,才猷精练…载冗厘奸,意存乎节爱;奉公砥行,望重于典型”,“惟卿位跻八座, 望著三朝,谢事林泉,流芳月旦”。

晚年宗伊,宦情日淡,多次上书神宗皇帝,请求告老还乡。但皇帝总是极力挽留,说他“老成清慎,特兹简用”,“老成端亮, 精力未衰,著照旧供职”。万历八年(1580)五月,宗伊升任南京吏部尚书,主持官吏选拔及考绩调用,权重一时。但宗伊年老多病,致仕之心日厚,当年九月初七,其子汪庭去世,打击甚大,朝廷终于允许他告老回乡。

老归故里热爱家乡

为了方便县人出行,他捐资修建了下津桥。县内因一连多年未有科举及第之人,有人怪罪县学太差,宗伊就全力捐助县学,并告诫众人:“你们怎么能专门怪罪地方呢?还是多想想自己的学业是否真的精通了吧。”并且亲自给学生们上课授业。本地官府施政有了得失,他都向当政者一一指出。自己生活俭朴,“几近寒士” ,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说:“只有廉正一事,是我终身所墨守的啊!”

万历十四年(1586)十二月初五,汪宗伊去世,享年77岁,归葬路口洋港汪家岭,坐东朝西,占地约10亩。明神宗“祭葬并颁,恳褒咸备”。钦赐立牌坊、开神道,指派翰林院学土、国史编修袁宗道撰写墓志铭。熹宗天启初年,复追谥恭惠、资政大夫。墓地立有两排石人、石马、石狮、石象及两块大石碑,碑座为两只大石龟。

图册

上一篇:米应生

下一篇:陈寿昌

×
Slide 1
Slide 2
Slid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