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应生

关公显灵:米应生的绝妙唱做
“四大徽班”进京在京剧发展史上确为一件大事,因为戏剧史都把这件事作为京剧诞生的标志。“ 四大徽班”之一“春台班”的台柱子米应生,就是崇阳人。同治五年版《崇阳县志》记载: “米舫,字大川....随母朱氏避乱居崇阳。”米舫从蒲圻随母朱氏迁居崇阳,居住在白霓镇浪口村麻石米家,至米应生已是第六代了。现今,来舫的后人仍在此居住,老屋保存有来氏各代神主牌位十多个,其中还有米戏官的坐姿木质雕像,雕像穿着清代服饰,神态毕现。
米应生天资聪颖,学艺也力求精到。他演关公极为认真,排练、化妆、登台都不同一般演员。为了演出关老爷神韵,他家中设有等身大镜,常对镜子琢磨自己的形体动作,一招式力求妥帖。面部表情常是双眉微纵,眼睛从不轻易睁开,极力表现关公庄重威武的形象。他的演唱高音大嗓,不仅洪亮而且关公脸谱 字韵清楚。演出化妆,他略扑水粉,不涂红面,只在脸上点颗黑痣。同程长庚在北京前门外三庆园演《战长沙》,他不化妆,而是先穿“行头”,而后坐下来用手捏脑门,到快上场时一口气把带来的一壶酒喝光, 戴上盔头和髯口,用左手水袖遮面,到台口再落水袖亮相。这一亮相, 台下轰然跪下了一大片。因为在台上出现了一位面如重枣、脸有黑痣、凤目长髯的“关圣帝君”。他们不知这是酒催的,还以为是关老爷“显灵”。
一时间,米喜子之名大震京城,到皇宫承值,也深受皇帝及皇族成员的赞赏,京城里曾有“无米不开台”之说。
对戏曲的贡献一京剧奠基人之一
因米应生在京声名大噪,技艺绝伦,不但在国人心目中享有盛望,就连当时的高丽、琉球诸国来朝贡者和经商者、求学者,都想结识他。春台班的主演余三胜,通文墨,口才便捷,嗓音醇厚,声调优美,在汉调皮黄和徽戏二黄腔调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艺术特点,创造出抑扬婉转、流畅动听的京剧唱腔。不过跟米应生相比,还是稍逊一筹,故只有“亚赛米应生”之誉。另一京剧奠基人程长庚的关羽戏,也是向米应生学习的。
嘉庆二十四年( 1819),米因演戏而积劳成疾,经常吐血,于是从北京回到故乡麻石米家,边休养边设科授徒,叩门拜师者络绎不绝。由于跟县城隔着隽水河,学徒来往不便,米应生便迁居洋泗桥( 现天城镇白泉村),并自修了一条约三华里的石板路,直通县城。当时鄂南、赣西、湘北的汉剧名伶,大多出其门下,他对汉剧事业的提高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对汉调皮黄声腔的发展以及对初期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均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事迹已载人《中国戏曲曲艺词典》。
洋泗桥米家:玲珑紧凑
黄廷煜曾写过副戏台联: “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创造乾坤。”米应生于道光二年(1822)在洋泗桥建成的新居,跟这副对联也十分切合。米应生本想建造一栋跟麻石米家样的大屋堂,可当地一村民无故作梗, 死活不把一小块土地卖给米应生,就算是出了用银子铺满那块宅基地的价钱,用当时的原话说就是“ 鸡笼银子鸡笼土”,这户人家也不卖。米应生只好做了栋坐西向东两重二厢两层楼,实际上只有一重半,下堂屋只有正常堂屋的一半。房屋面向驿道,建得玲珑紧凑,雕梁画栋,各种设施一应俱全。
当房屋做成后,这户人家却不要钱把这块土送给了米应生。米氏后人估计,在当时来说,米应生是很有钱的,这户人家可能也是“穷硬拄”,只送不卖。
现在,这栋老房的下堂屋依然挺立在洋泗桥,雕得十分精美的石大门顶,却被当年日军在旁边放炮给震裂了,上堂屋及正房已经垮塌,依稀让人想象当年的热闹情形。米氏后人仍有人生活在厢房,只是两户后人在老屋前面各自做了新房,米应生的木质雕像还高高地供奉在其九世裔孙的新房堂屋正中。
坐南朝北葬石壁窝
道光十二年1832.米应生因病走完了他艺术追来求的一生,享年53岁。他在崇阳设科授徒十三载,桃李遍布湘鄂赣。发丧时,前来送葬的徒子徒孙,身穿孝服跪满了门前的场地,白茫茫的一大片。
据米氏九世裔孙说,风水先生看好米应生的下葬地后,就到县城办其他事。丧夫们挖坑时,都议论米应生的坟地一定是块风水宝地,都怀着好奇的心理,想看看下面到底有什么宝贝。按乡俗,一般人下葬只挖一棺土,可这班丧夫却卯着劲地往下挖,直到挖出一只大鸟龟来才罢手。风水先生回来,发现风水已经挖开,只好把乌龟埋进土里进行补救,告诉米氏后人:“这坟要在60年后才能发旺。”米氏后裔在后来也多是代代单传,偶有两兄弟的。
米应生墓在石壁山的北向山窝,比周围地面落下去3米。2011年5月,因故迁往其故居后山时,挖下去4米深,才见到其棺木。说来也是奇事,周围都是麻石,墓地却全是深不见底的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