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昌

肝胆一生陈寿昌

陈寿昌,原名陈希堪,生于1906年10月,浙江省镇海县总浦桥(今宁波市镇海区)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任武汉电报工会负责人,发展工人运动,配合北伐胜利进军。1927年,英国殖民者制造汉口“一三”惨案,陈寿昌参与组织30万人的反英大会和收回英租界斗争。同年6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大革命失败后,陈寿昌摆脱敌人搜捕转赴上海,历任中共上海市政总工会党团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委员,中共闸北区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委职工运动委员会委员,中共沪西区委书记。1928年秋冬,调中共中央特科任联络员。1929年,受党的委派到苏联学习。1930年任中共中央特科第四科科长。1932年春, 陈寿昌调江西瑞金中央苏区任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党团书记、主任,6月当选为中央苏区反帝总同盟主席。1933年1月, 任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党团书记。2月,调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1933年7月, 任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同时兼任湘鄂赣军区政治委员。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陈寿昌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1934年11月,陈寿昌率部在湖北崇阳、通城之间的老虎洞与敌军遭遇,不幸重伤牺牲。

特科科长智运金银

1931年初,湖南农民打土豪没收了一批金银财宝,秘密运到武汉,党组织委派时任中共中央特科第四科科长的陈寿昌把这批金银财宝转运到上海。陈寿昌打扮成一个有钱的老板,偕同夫人胡有娣同行,身后还跟随着一名听差,到武汉接上关系,接收了这批足足可装半个枕套的金银财宝后,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今天到这个银楼兑一点,明天到那个银楼兑一点,把兑换到的钱钞陆续汇到上海党中央的秘密机关,圆满完成了任务。

平易近人的作风

在铜鼓、平江、修水三县边界大龙山山脉的幽居、祖庄,山高林密,重峦叠嶂,是个老根据地,群众基础很好,但田地很少,粮食不足,生活困难,吃的多是薯丝。陈寿昌当时带领省级机关,同普通士兵-样吃的是薯丝和浸涨了的笋片丝,有时一天只吃一餐,或以野菜度日,把剩下来的一点粮食让给伤病员吃。他饿得面黄肌瘦,双腿浮肿,仍乐观地坚持工作,指挥全局。保卫局长邓洪实在不忍心,把自己平时省下的钱给他弄来一碗面条,但他不肯吃,说:“你们也很饿, 大家都一样。”坚持要把这碗面让给伤病员吃。给他准备了一间有床的房间,他却把这间房让给女同志睡,把另外搭有铺板床的房间让给伤病员睡,他和其他战士一起睡统铺。 陈寿昌身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和红军高级首长,生活完全和战士一样,不搞半点特殊化,没有一点“官架子”。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陈寿昌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朝气,他身先士卒,宽以待人,平易近人,在湘鄂赣苏区享有很高的威信,像磁石样凝聚着大家去战胜一 个又 一个的困难。

在老虎洞战斗中牺牲

1934年11月,陈寿昌、徐彦刚从国民党报纸上获悉中央主力红军已由湘南西进。为配合中央主力红军的行动,省委决定部队由崇阳转移到临湘、岳阳一带活动,向西南发展,以牵制敌人兵力。

22日,当部队由金塘行进至崇阳与通城交界的老虎洞时,遭遇国民党部队和崇阳、通城、修水地方反动武装共4000余敌的阻击。陈寿昌、徐彦刚指挥红军部队从老虎洞撤到老鸦尖、刘婆尖、朴刀埂等高地,击退敌人多次进攻。激战中,亲临前敌指挥的陈寿昌不幸中弹,身负重伤。部队撤出战斗,转回崇阳金塘河坪。陈寿昌终因流血过多,抢救无效,于当晚在河坪村牺牲。

湘鄂赣苏区党政军民为陈寿昌举行了庄严的追悼会,称颂他“是一位难得的好省委书记,他的牺牲是湘鄂赣苏区的重大损失,是党和人民的重大损失”。花10块光洋在陈姓人家购买了一具油漆棺木,将陈寿昌同志的遗体用红旗装殓后,就近在河坪村朝育屋背后一个小山丘 上安葬了陈寿昌同志的遗体。一年后群众将其墓移至担水埠。

1935年2月,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决定将陈寿昌牺牲的地方一湖北崇阳金塘苏区命名为“寿昌县”以志纪念。

陈寿昌烈士陵园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崇阳县委、县人民政府修葺了陈寿昌烈士墓,并于2003年将烈士墓扩建为占地约2亩的陈寿昌烈士陵园,在园中立碑铭记陈寿昌烈士的英雄事迹,建“杜鹃亭”一座,并立雕像,雕像的基座上刻着聂荣臻元帅的题词“陈寿昌烈士永垂不朽”。中共咸宁市委已将陈寿昌烈士陵园列为党史宣传教育基地。湖北省人民政府、咸宁市人民政府已将陈寿昌烈士陵园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寿昌家乡人民把建在镇海城关的古塘公园命名为“寿昌公园”,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已将陈寿昌收人烈士名录。

图册

上一篇:汪宗伊

下一篇:程广文

×
Slide 1
Slide 2
Slid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