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藻溪

少年英才一“小神医” “小文豪”
崇阳多山,青山岩和棺材山并立,将山脚下的荆竹溪夹得转弯抹角,蛇行西去。至棺材山西侧已经洋洋洒洒,称溪显小,称河显大,当地人便称为港,名老屋港。老屋港的南岸,有一个湾子叫老屋畈,居住着吴姓几十户人家。
1904年农历四月二十三,吴姓大户吴仙桂的三儿子降生了。
翌日,天降大雨。三天不歇,荆竹溪山洪暴发,直冲老屋港,吴家竟然幸免于难。吴仙桂认为这条溪有灵性。便给儿子取名吴藻溪。吴藻溪从小聪慧过人,在父亲的影响下,待人热心,深受乡人称赞。4岁时,随父亲在学馆读书 年有车识字,10多年后,熟读了《幼学》《左传》《古文 绩一年有半观止》等,阅读了《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且饱读医书,如《内经》《金匮要略》。15岁那年,他见村里一位穷人患病无钱医治,便开一个药方, 叫其家人采草药治疗,并且医治好了,赢得了“小神 吴藻溪的日语译著医”的称谓。
16岁时,离屋不远的三帝庙即将倒塌。两个外地和尚居住其间,香客稀少,生活艰难,四处化缘修庙,始终无人相助。吴藻溪便帮其起草募捐文稿,领着和尚四处募捐,短短一年内,将三帝庙修葺新。人们由衷地钦佩这位英俊“小文豪”,夸他有胆有识,办事能力强,日后准成大器。
仗义执言,伸张公理
“皖南事变”后,山城重庆呈“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吴藻溪发表了数篇署名文章,公开抨击国民党的残暴行径,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维 《新华日报》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战线。在国民党特务抄、砸业部时,吴藻溪和熊雯岚-起, 英勇无畏地赶赴现场。营业部门前,或远或近聚集着人群,惊异、叹息者有之,疑惧、忿置者有之,仁立观望或马胸路进营业部大门,向这里的工作人员表示亲切慰问,并当场要来纸笔,上进开者也有之。吴藻溪没有听从好心人的劝阻,毅然拨开人群,昂首挺挥毫写下:“请政府严惩捣乱社会秩序、摧残人身自由的罪犯,赔偿切损失,并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然后签上他的名字,并发表在事发第二天的《新华日报》上,大义凛然,气冲霄汉。
起草九三学社成立文件
九三学社于1946年5月4日在重庆正式成立。成立之日公开发表了《九三学社缘起》《成立宣言》《基本主张》《对时局主张》等重要文件。今天,捧读这些半个多世纪前的文件,你会因那字里行间燃烧着的炽烈爱国之情而感到热血沸腾。但如此激情洋溢,富有文采和号召力,如此震撼人心的大手笔出自何人?现在的《九三学社简史》和社会上流传的各种各样史书里都没有记载,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通过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室李书先生深人调研和对资料的钩稽爬梳,终于搞清楚了,原来那些字字珠玑的文章均出自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吴藻溪之手。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统战部部长李维汉说“九三学社,都是一批拿粉笔的高级知识分子”,能在这样的高知群里执笔起草文件,真是一等一的大文豪啊。
1949年9月,九三学社推出许德珩、黎锦熙、袁翰青、吴藻溪、薛愚等5人(一说为6人)为正式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与了《共同纲领》的制定、中央人民政府的组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老年在崇阳的佚事
古话说:“敖敖者易折, 皎皎者易污。”在1957年的反右斗争中,吴藻溪被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定为右派,1971年10月 被押送到崇阳县雷城公社监管劳动。
一次,公社召开四类分子会,通知吴藻溪参加。吴藻溪到公社后,不进人会场,坐在门外。某负责人看见吴藻溪坐在会场外面,厉声问:“你为什么不进人会场?”吴藻溪回答:“我不是真右派分子, 我不能与他们同室而语,同凳而坐。真正的地、富、右派分子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我扪心而问,我这一生是赞成共产党、毛主席的政治主张,拥护社会主义的,并为革命奋斗过,付出了大半生心血。你要我劳动改造,是愿意接受的,但把我当成人民的敌人,是不能接受的,即使把我的身子磨成粉末,我还是拥护共产党、毛主席,忠于人民的。”事实上,附近的农民、机关干部,了解吴藻溪一生经历的人们, 都没有把他当敌人、坏人看待。不少人还请他吃饭,想办法帮他发信。
吴藻溪虽然自己生活都有困难,但总是极力去帮助别人,心里才踏实。1976年春,吴藻溪脚肿得很大,带着10元钱去青山医院看病,走到医院门口,看见一位妇女抱着小孩含泪而出,一问才知道小孩生病无钱医治。吴藻溪立即把自己治病的10元钱给了那位妇女。那妇女说:“我 到哪里去还钱给您啊?”吴藻溪说:“不要你还。 ”
平反后,吴藻溪被安排在湖北文史馆工作,1979年 调回上海文史馆。正当他满怀信心投人工作之际,病魔却悄悄侵人了他那饱经沧桑的身躯,夺走了他的生命。他是一位伟大的民主战士,他的光辉业绩,他的人生历程,他的大量诗文,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不朽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