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杰

张之洞面试小世杰
张之洞在中国近代史上可谓赫赫有名的人物,比王世杰大50多岁,但王世杰在小时候,去求学时被张之洞面试过。
王世杰5岁入私塾,生赋异禀,敏而好学,深得业师周芷熙赞许。清室废除科举制度,兴办学堂,他刚12岁,由家里佣人带着步行到武汉考学。途经咸宁一商号,在门前休息时,老板见他小小年纪就去应考,出于好奇出对子考他:“小孩子三元及第。 ”王世杰随口对答:“ 老大人四季发财。”众人交口称赞。之后,王世杰以优异成绩考取湖北省南路高等小学堂。由于在校成绩出类拔萃,得到两广学政梁鼎芬的激赏。当时两湖制台张之洞听说他才华横溢,召见他时,问他的志向是什么?王世杰回答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穷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张之洞十分欣赏,授他为举人。王家老屋上有块横匾“五经魁”即由此而来。
创办国立武汉大学
王世杰在国民党政府当过教育部长、外交部长等,其实王世杰对这些都不是很“感冒”,最令他骄傲的是自己能够创立武汉大学。
1929年2月,南京政府急需人才,决定在原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的基础上组建.所全国一流水平的综合性大学。王世杰欣然受命,担任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和李四光一起选定武大校址。
王世杰开明办学,治校有方,全国各地名流纷纷报名应聘其麾下。而且章法有度,纪律严明,即使是日寇侵占我东三省,武大爱国学生赴南京请愿要求抗日时虽言辞恳切,态度坚决,但纪律严明,秩序井然。
创建武大,发展武大,王世杰殚精竭虑,励精图治。他本人认为,武大是他一生的得意之笔。以至他在台岛临终的遗嘱中对子女说:“以后为我立碑时,去掉所有头衔,只须刻上‘ 前国立武汉大学校长王雪艇先生之墓’。”并且立下遗嘱,将其一生所收藏的所有字画书籍赠与武汉大学
造诣高深的法学家
1920年冬,王世杰受蔡元培之聘回国,任北大法学教授,后任法律系主任。王世杰以其渊博的法学知识和鲜明的教学风格,深受同事和学生欢迎。撰写的《比较宪法》讲义,在北大独树帜, 经商务印书馆印行后,立即被全国大学广泛采用。
1927年4月18日,国民党政府奠都南京,王世杰被任命为首任立法委员,同时担任法制局长兼任海口国际仲裁所裁判官。任期中,南京政府颁布的众多“法规”,大都是由其主持制定。
钟情祖国传统文化
王世杰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苏轼《黄州寒食帖》一度流失海外,一直使华夏子孙耿耿于怀。“二战”刚. 结束,王世杰就私嘱友人在日本访觅《寒食帖》,以重金购回,并题跋于帖后。千年国宝赖王世杰先生之《被官名商三百件)力回归祖国,至今仍珍藏在台北“故官博物院”王世杰晚年,极少过问政治。专心著书立述,玩赏古董字画。主编的《故宫名画三百种》和《艺苑遗珍》,均为我国艺术界空前巨著。另外,每日散步、咏诗也是王世杰晚年生活的重要部分。有一次,他读到苏轼《定风波》的最后一句:“回首问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竟一言不发,泪如雨下。
对家乡的眷恋与关怀
1925年,崇阳县自立夏后,持续三个月大旱无雨,河断流,地龟裂,庄稼枯焦,颗粒无收,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饥荒。身在北京的王世杰闻讯后,即找时任湖北建设厅厅长的李介如借了一笔巨款, 寄回家中,请父亲买回两船大米,三船大豆,计有三万多斤,在县里赈灾救民,使不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饥民得以缓生。这笔钱直到抗战开始前才还清。
1937年,抗战爆发,崇阳面临战祸,又逢疟疾横行,天灾人祸夺去不少人命。王世杰将平时所得的版税和积蓄,在南京通过私人关系购了一一大箱奎宁丸,派人送回崇阳,请他堂弟王怀谨发给乡邻患者,凡王姓患者一律免收药费,其他患者只收成本费,作为王怀谨的报酬。并再三叮嘱:“万万不能多收一分钱, 藉以牟利。”
王世杰临终前嘱咐儿女:一定要 为家乡人民做件好事。当儿女们点头后,才慢慢合上了双眼。1985年, 其侄儿王德芳寄回一笔款项,在故乡回头岭修建了一口饮水井,并在井边立石碑,刻有字简意深的“敦睦饮水井”五个大字。其女儿雪华和秋华在崇阳大道捐建了“雪艇图书馆”,为繁荣科学文化、发展崇阳经济助了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