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韶

抗倭名将刘景韶

刘景韶,崇阳县白霓大白人,字子成,号白川,生于明正德丁卯年,嘉靖庚子科举人,甲辰科进士,初授潮阳令,擢刑部主事,历贵州佥事、浙江海防兵备副使,破倭功勋卓著,增俸赐金,升浙江按察使、都察院右佥都御使,嘉靖三十九年提督淮阳军务兼巡抚凤阳诸府,殁万历戊寅年享年七十一岁。刘公是明代著名抗倭英雄,当时同戚继光、谭纶、俞大猷、刘显、李遂等一大批抗倭名将一道驰骋在中国海防线上,抵御外辱,战功赫赫,名垂青史。此外,刘公还善诗文,风致高雅,为明代后七子所推崇,重民生,乐善好施,为民所爱戴。

抵抗倭寇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侵略我东南沿海地区,时任浙江海防兵备副使刘景韶奉朝廷之命到如皋、海安一带布防抓紧训练士卒,构筑海安城,筹谋歼敌。嘉靖三十八年(1559)四月,倭寇的兵船从海门杨树港驶出,停泊在狼山沿江一线,由于狼山镇副总兵邓城抵御无能,致使数千倭寇围攻通州,并直逼如皋、海安,刘景韶与边将邱升亲率官兵御敌。七月,从江南溃逃而至的倭寇,由南通再犯海安,刘景韶挑选战车数百,扼守岔河,以截阻敌人,自己率兵同边将邱升布下口袋阵,埋伏于西场。不久,倭寇果然向西场进犯,刘命骑兵分两路从左右包围,又用大炮从中间猛轰,倭寇大乱,成群地奔入仲家园,刘率兵围困,经三夜激战,斩大酋长以下1527人,活捉215人。在这次战役前后,刘景韶驰骋于通(州)、如(皋)、扬(州)、淮(安),衣不解带长达三个月,歼灭倭寇总共达3000余人,西场仲家园大捷后,当地民众聚埋了倭寇尸骨,封土其上,称之为“平倭冢”。三十九年(1560)春,江苏如皋知县童蒙吉立《刘公平倭冢记》碑于冢前(现存海安县西场镇“刘景韶平倭纪念馆”,系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平倭记碑》是刘景韶抗倭英雄事迹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爱国抗敌,捍卫民族尊严的历史见证。

悯恤民情

刘景韶在疆场是抗倭杀敌名将,在地方是悯恤民瘼清官。自倭入寇连年,淮海困甚,为悯恤当地百姓。凡军务“八议”,宽减为“六议”,对军务“五项事议” 皆留心民瘼,切中时病。为减粮税之事,他提出:“钱粮之完欠,视老百姓之存亡,百姓已逃者尚欲招来,见存者岂忍重困,与其待逃而后招抚,孰若减税以图存恤。”。为服兵役之事,他认为:“承平日久,武备废弛。老弱贫寒者应役,精富豪强者买闲,及至地方有事,却转全靠民力,是籍军本以卫民,今乃籍民返以卫军,非法也!”。并作《平倭曲》云:“万骑骁腾铠甲明,岛夷破胆是天兵;团练从今须土著,莫凭征调作长城。”。由此可见,刘景韶是事事“皆留心民瘼”,处处想处理好军民关系,共筑海防钢铁长城。正因如此,淮海地区的老百姓才要为他“筑京观、立生祠” 祀之 。

文经武纬

刘景韶虽一生戎马生涯,身经百战,但并未因从武而弃文。不论是在驰骋疆场时的峥嵘岁月,还是在解甲归田后的夕照晚年,他都能坚持写诗作赋,如“天涯送汝泪沾衣,万里劳歌独未归;兵甲身从淮海寄,庭闱梦逐楚云飞;逢人匕首黄尘路,倦客乡心白板扉;谁解离魂堪断处,广陵城外落花稀。”,这首诗就是他在用兵淮海时,送侄儿应文南归怀老亲而作,还有《平倭曲》俱为抗倭时期的作品。致仕回乡,亦晚益好学,先后著有《燕台秋蛩》、《大白原稿》等诗集。明崇邑进士王应斗为《大白原稿》作序云:“以余观先生诸作,浩瀚泱漭,不失雄风。虽格律偶符当代,而触景抒灵,时用我法。子綦之听天籁,怀素之书空云,庶几似之,若必拘拘焉。左于鳞而右元美,揣摩迎合,安在其为先生哉。且夫诗文之道,犹用兵也,兵事风云变幻,无有成迹。囊沙增灶使后人为之,鲜不蹶矣!先生淮海之业,以书生肆力行间,应变出奇,遂成元凯破竹之势。岂曾左孙右吴,一一则效之哉!”。由此可知刘景韶之诗文,犹如其用兵,“应变出奇”, 具有个性特征。

乐善好施

“乐善好施” 是刘景韶家传美德,其父刘缙因一向“慷慨济人,好行其德。”而入《崇阳县志·人物志·尚义》。他本人也好行善事,解甲归田后,拿出朝廷给他的俸金,先后修金城山下之余恩桥,马家畈之白西桥、白东桥,壶头山之朝阳菴,城冈山之大德寺、石钟观,北门外之华严菴和龙头岩之龙头观三清殿。其功德所及,至今犹称甚颂之。

深得民

刘景韶的爱国抗倭事迹,400多年来一直被东南沿海地区的老百姓颂扬,尤其是一举歼敌1500余人的“西场之战”,已被后人称之为明代的“平型关大捷”,其《刘公平倭冢记碑》现已成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3月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刘景韶平倭纪念馆” 也于2005年8月12日在江苏省海安县西场镇落成,并于2010年10月18日被南通市评为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图册

上一篇:赵国泰

下一篇:饶仁侃

×
Slide 1
Slide 2
Slid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