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铜鼓声声 三大古堰灌溉万亩良田,樱花烂漫 提琴戏响彻白霓古镇

崇阳西汉时期建县,当时的县名“下隽”,就源自这片土地的母亲河——隽水。包括隽水在内,崇阳县分布着数十条大大小小的溪流。北宋时期,根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因境内“诸山崇聚”,更名为“崇阳”,一直沿用至今。


图片


建于金城山上的书院名为山谷书院,取自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别号“山谷道人”。据史料记载,少年时期的黄庭坚曾来到崇阳。


图片
图片


铜鼓声声 奏响荆楚文化的先声


1977年6月,一面从崇阳白霓出土的铜鼓,引起湖北省博物馆专家的高度关注。


图片


这面铜鼓通体饰有云雷纹,边缘有乳钉纹,这些都是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典型特征。经过考证,专家们最终将这面铜鼓的铸造年代锁定为商代。


图片


这面我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崇阳铜鼓,向世人静静诉说着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滥觞。同时,为研究我国青铜艺术及古代礼乐制度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堪称绝世珍品。


图片


数十年间,这面铜鼓被选送至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2010年,它还作为八件国宝之一,出现在上海世博会上,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华夏民族璀璨文化的艺术瑰宝。


图片


三大古堰灌溉万亩良田


石枧陂、远陂、华陂,是崇阳最为著名的三大古堰。


图片


石枧陂由拦河大坝、泄洪口等组成,至今仍发挥着灌溉农田、防洪抗旱的重要作用。


图片


崇阳人除了在河道上建造石堰之外,还在青山山麓的溶洞里修建了一座洞堰。


图片
图片


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华兴塔位于远陂旁边,它和其他古堰一道,共同昭示着水利工程对于崇阳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


图片
图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崇阳延续着重视水利的传统。1967年,崇阳修建了一座大型水库,因地处隽水的支流——青山河中游,称为青山水库。它已成为崇阳县最重要的水利工程。


图片
图片


提琴戏悠扬婉转


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一代汉剧名伶——米应生出生在白霓镇浪口村。米应生被尊为京剧的创始先驱之一,在我国戏曲史上曾留下了浓厚一笔。


图片


崇阳提琴戏起源于湖南岳阳一带的花鼓戏,清朝末年流传到崇阳及周边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花鼓戏与崇阳地方小调、民间音乐等多种唱腔不断融合,形成了提琴戏。


图片


2008年,提琴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了保护和弘扬这份珍贵的遗产,崇阳县政府决定拍摄一部提琴戏的戏曲片,选择的曲目是在当地广泛流传的民间叙事长诗《双合莲》。


图片


在甘伯炼和多位演员们的努力下,新编提琴戏《双合莲》在湖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反响热烈。


图片


樱花烂漫 绿色发展


每年三四月份,龙泉山脉的白崖山上,数万亩野生樱花渐次绽放,蔚为壮观,崇阳野樱花分布面积之广在全国都属罕见。


图片
图片


崇阳县的桂花森林公园,也是林业专家们为之付出的一个重要场所。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也见证着一段艰辛的奋斗岁月。


图片
图片


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桂花林场成为众多珍稀物种栖息繁衍的家园。崇阳县专门成立了保护站,对野生动物进行监测与救助。


图片
图片


山水田园 古镇新颜


2019年,白霓镇纸棚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图片
图片


崇阳气候湿润,这里的雷竹笋粗壮洁白,壳薄肉肥,口感脆甜。这道雷竹笋炖老鸭汤不仅是崇阳人的家乡味道,也是备受游客喜爱的特色美食。


图片


在崇阳的山林间,一种可移动的环保建筑悄然兴起。这种建筑叫做“地球仓”,所有配件全部在工厂模块化生产,通过吊装落位,24小时就可以安置完成,现场不产生建筑垃圾。


图片
图片


“地球仓”镜面般的外墙映照出周围的自然景色,竹林摇曳,树影婆娑,整个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为观光休闲的游客们提供了舒适与便捷的居住空间。


图片
图片


为了发展旅游,崇阳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成了玻璃吊桥、滑翔伞基地等一系列项目,打造出一个个让都市人亲近自然,休憩心灵的度假胜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转载于“央视科教”


×
Slide 1
Slide 2
Slide 3